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3月5日上午9时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
12月24日至25日,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住房城乡建设...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8月1...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规划给香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发展空间,是香港必须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使历史和当代...
清华同衡贵州分院根植于贵阳市花溪区、贵阳贵安等研究基地,率先开展贵州地区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探索,从“区县—乡镇—村庄”多个层面进行了长时间的跟进研究。本文以贵州分院村庄规划实践为例,从规划运行、编制重点和实用路径三个方面探讨新时期村庄规划如何兼顾系统性规划和简单实用性需求的实践路径。
2023-02-21 09:12历史文化街区是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对象与内容,也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的核心部分,承载着不可再生的历史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的实施模式,应植根于历史文化街区在空间格局、建筑遗存、特色功能、人文结构4个方面存在的重要历史文化特征,选择科学合理的具体做法。因此,在空间管控、建筑整治、功能发展、协同管理4个遗产特性方面,分别采取科学规范或合理适当的实施方式:在空间与建筑方面,应加强基础管控,严守底线,保护好街区丰富遗产;而在功能与管理方面,可以通过注重提升,综合
2023-02-21 09:04国家一直在做经费随学生流动的努力并不断加大中央经费保障力度,以生均公用经费为例(占义务教育经费的30%),2019年首次实现全国统一的基准定额,中央与地方分档承担,中央在第一、二档中分担比例已达80%、60%,第三、四、五档也达到50%,初步实现了这部分费用的“钱随生走”。加快在享受公共服务上的租售同权改革建章立制,完善长租房政策,加大廉租、公租等租赁性住房供给,以共有产权的方式去降低购房成本,变短负债为长负债,摊薄年度还款压力,以寻求新市民和青年人可支付得起的租售价格。
2023-01-31 09:572022年11月3日, “清华与长三角名城的四十年”学术论坛在苏州成功召开。会议由清华同衡副总规划师刘岩主持,邀请苏州科技大学原副校长杨新海、苏州名城保护集团董事长吴妤、清华同衡总工程师,长三角分院院长相秉军、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研究员尹占群、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邱晓翔、苏州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古城保护委员会,规划保护处处长王永法六位嘉宾进行了以“苏州名城的实施经验”为主题的圆桌沙龙,沙龙以“回忆我与苏州古城的故事”为引展开,从更为质朴的角度切入,进行延展与专业化
2023-01-31 09:522022年11月3日,“清华与长三角名城的四十年”学术论坛在苏州成功召开。会议特邀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刘岩发表了题为《面向实施的 “新规划”》的主旨报告,报告从存量规划编制与实施脱节的现实问题出发,提出了面向存量“新规划”的初步认识和实施思路。
2023-01-31 09:492022年11月3日, “清华与长三角名城的四十年”学术论坛在苏州成功召开。会议特邀东南大学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委会主任委员董卫发表了题为《中国名城:繁荣昌盛40年 转型升级向未来》的主旨报告,报告从全球视野和国家层面,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开拓性的畅想。
2023-01-31 09:452022年11月3日, “清华与长三角名城的四十年”学术论坛在苏州成功召开。会议特邀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周俭发表题为《空间更新与保护——上海城市更新研究实践》的主题报告,报告从空间角度入手,通过历史文化空间保护和历史文化空间要素传导的研究,讨论了近年来上海探索实施城市更新的得失,并指出保护历史文化,不仅是保护历史建筑本身,还要保护历史空间、街巷肌理、景观要素及已消失的重要遗迹等历史文化环境和历史空间要素,应根据历史文化环境要素的存积度和地块原有的建设模式,而非指标
2023-01-31 09:422022年11月3日,“清华与长三角名城的四十年”学术论坛在苏州成功召开。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学院特聘院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杰在会上作了题为《更新时代历史城市的整体保护》的主旨发言。
2023-01-31 09:40近日,由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和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编制的《现代化成都都市圈发展指数》在蓉发布。报告选取包括成都都市圈在内的九大头部都市圈作为评估对象,成都都市圈综合评价结果位居中西部地区领先地位。
2022-12-30 17:2612月16日,在“生态赋能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高端论坛”的“流域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分论坛中,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体中心总工郝庆介绍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工作背景和发展趋势,提出需要针对多主体参与、多部门协同、多流程管理、多学科综合、多目标耦合等业务特点,以流域为单元进行资源整合、技术整合和实施路径整合,建立基于不同流域尺度的跨专业技术咨询服务平台,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修复,并介绍了清华同衡在整治修复领域的技术优势和工作进展。
2022-12-30 17:21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河中街清河嘉园东区甲1号楼16-25层 邮编:100085 电话:010-82819000 备案序号:京ICP备 05030709号-1